槟城,生长之城

发布时间:2017-03-13 11:08:45来源:旅行家杂志

【导语】:热带国度总给人旺盛生命力的感觉,不仅在草木疯长的自然中,也在城市街头巷尾的艺术和建筑空间里。 马来西亚的槟城首府乔治市于2008年被评为世界遗产,在保留了老城格局和古迹的基础上,这座濒临马六甲海峡的城市,从未停止生长。

热带国度总给人旺盛生命力的感觉,不仅在草木疯长的自然中,也在城市街头巷尾的艺术和建筑空间里。

马来西亚的槟城首府乔治市于2008年被评为世界遗产,在保留了老城格局和古迹的基础上,这座濒临马六甲海峡的城市,从未停止生长。

涂鸦墙,老城新妆

有关旅行改变人生的例子,Ernest Zacharevic与槟城的故事值得一听。几年前这位年轻的立陶宛艺术家来槟城旅行,很快就开始在乔治城作画,刚开始只是个人的即兴创作,比如在朋友家的墙上画一幅涂鸦,之后他的画被槟城政府相中,邀请他在老街的墙壁上创作。

如今这些涂鸦确实成为乔治城里最吸引人的所在,虽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古城里有许多历史文化看点,但大部分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很难不被这些生动的涂鸦吸引。

斑驳的大墙壁中一扇红门前立着一辆果绿色的机车,戴着头盔正在骑车的消瘦少年被画在木门上,这是《追风少年》;大铳巷白墙上涂鸦的一个黄衣少年惦脚伸手够墙上的洞,他脚下踩着蓝凳子则是真物,名为《爬墙小孩》……这些壁画让Ernest从一个无名年轻变身为国际艺术家颇有名气的街头艺术家,在Ernest的创作之后,乔治城里一度掀起涂鸦风潮,本地艺术家纷纷参与其中,他们创作的内容,也多从乔治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取景得来。虽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乔治市依然是一个充满浓浓市井味的生活区。

南洋华风的改造

在槟城,华人占总人口数量50%以上,是马来西亚各州里华人比例最高的。从16世纪开始,大量广东、福建人移居东南亚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槟城是重要的落脚点。经过数百年发展,到20世纪初,槟城已经成为和上海、新加坡、香港齐名的亚洲港口城市。

漫步槟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被称为海峡折衷式风格的店屋,也就是在中国南方的骑楼。店屋仿佛一个细胞,隐喻着城市的发展形态。槟城就是从一个个简易的、集生活和工作为一体的店屋发展起来的,而后成为绵延的街巷。这些古旧的建筑进而成为槟城风格,甚至马来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

店屋建筑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一般是华人凭借对于南中国故乡建筑的记忆,融合了各方建筑风格营造出来。通常前店后宅,二到三层,二层一般出挑,使得底层形成廊道,以遮阳及防雨。风格中西合璧,木质的雕花门和气窗,窗下是简洁的以陶瓷制成的花鸟图案。欧式的落地百叶窗、拱券、壁柱、水泥花砖。屋顶上有着鲜花或盆景的装饰。夜晚这些房屋所展现的景观亦十分有趣,所有建筑的外廊及窗户都以彩色的中式灯笼照亮,形成南洋殖民地风格的街景,特别适合怀旧的电影。

在 “Lebuh Leith”街上,远远就能看见一栋耀眼的两层中式院落,其靛青的外墙色在阳光下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张弼士宅。小楼因其外墙亮丽的靛青色而被称为“蓝屋”,奥斯卡获奖电影《印度支那》(INDOCHINE)就在此古宅取景拍摄。张弼士是槟城最有名的华人,他18岁下南洋,在印尼经商成为巨贾,拥有东方的洛克菲勒之称,“张裕葡萄酒”就是他创办的。1990年代,蓝屋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也荣获马来西亚古迹保护的PAM奖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古迹保护奖。如今老宅变身为精品酒店,迎合了历史建筑绅士化改造的浪潮。

蓝屋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反应了张弼士那个时代的富商所推崇的融合风格和生活方式,中式的院落造型及外观,西式的装饰元素。西东融合在建筑元素上进行了组合,业主将东南亚殖民地的混杂风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槟城寻中国

姓氏桥—龙山堂邱公司—叶公司—潮州庙—侨生博物馆—天后宫—蓝屋

姓氏桥

一座姓氏桥类似于一个小村落。下南洋的华人在槟城以海为生,搭起桥板在上面建造房屋,形成一个个独特的小村落。槟城目前剩6座桥,都列入世界遗产。

龙山堂邱公司宗族建筑是槟城建筑遗产的精髓,龙山堂邱公司、叶公司、潮州庙、天后宫灯等都是代表。宗祠被称为“公司”,龙山堂邱公司是槟城最大的华人宗祠,里面的雕刻艺术都出自名家之手,值得一看。

侨生博物馆

这里曾是一座私人大宅。这座中西风格结合的四合院不仅内部与外观均保持完整,还收藏了上千件古董和珍藏品。

蓝屋

建于1897年,重修后1995年对外开放,宝蓝色的石墙洋房,外观很美,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古迹保护奖。除了提供参观,也开放住宿。

文丨蒲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