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城市联合会微信
  • 关注城市联合会微博
  • APP
    客户端
  • 手机版

京城公园关闭室内项目,旅游服务线上“新常态”开启

发布时间:2020-06-18 17:50:25来源:北京商报

【导语】:北京11家市属公园,以及故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多家京城热门景点、景区表示,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近期已经进一步收严了管控措施。

疫情的新变化,让北京旅游市场也闻风而动、紧急调整应对之策。北京11家市属公园,以及故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多家京城热门景点、景区表示,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近期已经进一步收严了管控措施,北京动物园、天坛公园、颐和园和玉渊潭公园等约10家公园景区均表示,近期已紧急关闭了重新开放的室内项目、密闭区域,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等还明确近期入园游客需扫描健康码,部分游艺项目还要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登记。随着北京疫情常态化防控进入新周期,线上服务、管理等也将不再仅是公园景区的应急举措,但在各种新模式推行过程中,如何确保游客信息安全、大数据高效利用也是摆在管理者、经营层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新的确诊病例出现后,周末、小长假不知道还能不能一如往常地到市内的公园、景区游玩。”近期,与市民孙女士抱持同样疑问的游客并不在少数,就此,北京商报记者以游客身份分多路联系了全市11家市属公园以及故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热门景点、景区询问对外开放政策及游客管控措施等方面的变化。

具体来说,北京动物园方面表示,刚刚恢复开放的两栖爬行馆等室内场馆目前已经全部关闭;天坛公园也明确,在新的疫情发生后就迅速关闭了重开的室内项目,并且严格要求游客扫健康码入园;景山公园称,北京应急响应“降级”后,该公园曾重开了寿皇殿和关帝庙室内展览,而近期在疫情出现变化后,就再次关闭了这些区域。

与此同时,颐和园、北京植物园、中山公园、紫竹院公园等也纷纷采取了紧急关闭室内区域、展览等措施。紫竹院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园内行宫展览和友贤山馆展览都不再对外开放,而该公园游客热线工作人员还进一步表示,由于紫竹院公园采取免门票制度,所以游客不用提前进行网络预约,但在新的疫情出现后,公园已经启动了入园查验健康码等制度,游客到内部儿童乐园等区域游玩时还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进行实名登记。近期曾迎来客流明显反弹的玉渊潭公园方面也透露,现在园内游乐场、游客服务中心、客服小屋等所有室内场所也都已经紧急关闭了。

此外,北京植物园方面也介绍,园内6月9日恢复的室内温室展览等所有室内项目目前均已关闭,园方还要求游客进园时要出示健康宝、全程戴口罩;而中山公园同日重新开放的唐花坞、蕙芳园花卉联展、中山公园园史展、社稷文化展等室内展室展厅,以及园内的碰碰车等游玩项目目前也都已暂停开放;香山公园内的双清别墅也已于上周日再次关闭。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过程中,颐和园、陶然亭公园工作人员均表示,园内游船部分暂时并未受到影响;故宫、北海公园也称目前相关开放管理措施没有太大变化,奥森公园工作人员则强调游客在园内游玩需戴好口罩。

旅游服务的线上化“新常态”

其实,疫情防控形势的新变化,着实让公园景区和旅游企业都再次绷紧了神经。在防控进入常态化新周期后,公园景区将如何固化智慧旅游、预约限流等线上管理、服务措施也再次变成旅游圈关注的热点。“现在看来,一些线上措施不只是‘救急’这么简单,疫情的出现确实倒逼了景区加速智慧化、进行全面大数据管理,在线旅游、直播带货也变成一些旅企的自救方式。”在资深旅游专家吴丽云看来,线上云游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宅家”消费者释放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而“线上旅游+线下体验”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景区对智慧化旅游需求的增长,专门面向旅游目的地的线上服务系统、大数据分析等也成为了旅游业中一个新的掘金点。据银科环企软件(苏州)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乌丽罕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公司接触智慧旅游相对较早,目前已与几百家景区进行了合作。“为了适应疫情下产生的无接触服务、有效控制人流量等需求,我们也制定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如将实名制登记系统与用户端和景区数据库相连接,游客通过扫码即可完成信息登记;设计分时段预约功能,控制景区游玩人数,引导游客分时段游览景区。针对医护人员,设计了‘医码通’小程序方便医护人员游览。”乌丽罕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则提出,景区在向线上转移的过程中,也需注意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旅游消费的场景要求有其特殊性,虽然发展线上服务很有必要,但也不是所有的线下消费都能搬到线上来。归根结底,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消费者的实地体验感仍是非常重要的。”他进一步表示,直播带货对缓解当前旅游企业面临的困境有积极意义,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直播带货的发展还要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直播所涉及的产品和领域以及直播的目的等方面。同时,疫情防控时期,旅游企业的经营应以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和部署为准。

催生信息安全新课题

在景区、公园全面智慧化的大潮下,“刷脸”等收集个人信息的环节似乎已成为旅游环节中的“必选项”。然而,随着大量旅游目的地启用线上管理模式,更多地借助大数据服务管控客流,如何保证游客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了景区经营者、旅游企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就在6月15日,被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开信息显示,去年4月,本案原告、消费者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理了一张年卡。办理该年卡时,被告明确承诺在该卡有效期一年内(自2019年4月27日至2020年4月26日)通过同时验证年卡及指纹入园,可在该年度不限次数畅游。然而,在当年10月,其收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短信,称该园区年卡系统已升级为人脸识别,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此后,园方还告知郭兵,不进行人脸识别注册不仅无法入园,还不能办理退卡退费手续。就此,郭兵一纸诉状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认为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包括原告在内的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而这也引发了大量网友掀起了一场关于景区智慧化管理所可能引发哪些信息安全隐患的讨论。

其实,与郭兵持类似观点的游客并不在少数。消费者刘女士(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与闺蜜上周购买了某景区的年卡,但在前往该景区游玩时忘记携带身份证件。“现场与景区沟通后,工作人员称可以退掉已下单的年卡,在景区重新办理一张并录入面部信息等资料,以后‘刷脸’就可以进入。但考虑到面部信息还是有一定的隐私性,我们就没有选择这一模式。”刘女士表示,最终通过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成功激活了年卡,并顺利入园。在她看来,景区建立信息平台确实减去了游客不少程序、即便忘带证件也能顺利进入,的确很方便。但景区信息平台毕竟不是公安系统一类的官方平台,在无法完全确认景区可以保证信息安全前,自己依旧不会考虑接入面部信息或更多的个人信息。

在旅游大数据专家常雪松看来,疫情推动了景区智慧化建设向前迈进的脚步。“景区依托大数据进行运营决策、在此过程中确实会采集一些相关的收据。通常来说,收集到信息后,景区在运营或分析的过程中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展开,而不是针对游客个人。”但常雪松也提出,新事物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游客对于数据化应用的心理接受程度不同,完全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他认为,目前行业还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有过渡性的、多元化的展开,景区在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应逐步升级系统体验,并提前准备出多种应对方案,给游客更多的选择空间。

战略合作伙伴

邮箱登录|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版权说明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50424号-1

本单位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宋云锋律师、贺雯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