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3 15:21:04来源:孤独星球
【导语】:成都不只为美食代言,反倒是艺术与文艺成就了当下这座城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微妙气息,也让这个锦官城既拥有星光熠熠的都市色彩,又能满足人们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在这个汇集着艺术家浪漫与创意的地方,你会邂逅生活美学与时尚艺术带给你的一连串惊喜。
没来过成都的人大多对这里有着这样的想象:内陆城市,市井气质,远离高压,安逸而富足,缓慢而静谧。这些 都没说错,但如今这里的年轻人大都不喜欢这座城市被这些陈腐的老标签所束缚——他们不愿只讨论“美食”、“茶馆”与“美女”,而更愿意津津乐道于生活美学和艺术时尚。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如上海般灯火辉煌的国际都市的复兴,一种是如大理丽江般边陲小城满足人们对梦想生活的向往,而成都恰好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如果说都江堰造就了历史上的天府之国,那么“小文艺”则成就了当下成都最让人欲罢不能的魅惑。
艺术新部落
蓝顶艺术区 & 东郊记忆
位于东郊三圣乡的蓝顶艺术区,得名于周春芽等一批艺术家最初在成都郊外一间蓝色顶棚厂房设立的工作室,而后一发不可收,罗发辉、何多苓等几十位艺术家入驻,蓝顶艺术区迅速成为自发的艺术家群落。随着艺术家群体的不断壮大,成都政府索性在东郊三圣乡建立起专门的艺术中心,并正式将此地命名为“蓝顶艺术区”。
和20年前混迹于市井寻找创作素材不同,如今的艺术家更愿意生活和工作在诸如蓝顶艺术区的郊外。而与20年前相同的是,艺术部落依然和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生长在一起——蓝顶艺术区是以“农家乐”为邻。成都东郊的三圣乡历来是被市民视为珍宝的休闲胜地,荷叶田田,垂柳依依,阡陌纵横,充满诗情画意。喝茶、赏荷、吃农家乐是这里的主要活动。就在这通俗的安逸氛围中,蓝顶艺术区的出现似乎也并不突兀,这个艺术部落,有诸多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艺术家入驻,这里也被视为本土的艺术高地和梦想孵化的基地。除了摆满画布和颜料的画室之外,还有学术交流、作品收藏、沙龙聚会、图书印刷等相关活动和产业。
李晓峰工作室就在蓝顶美术馆不远的地方,这是一间挑空很高的LOFT工作室。李晓峰是新生代蓝顶艺术家中的一员,几年前从荷兰归国发展,又把工作室从北京798搬到成都蓝顶艺术区。他认为“蓝顶”是被老一辈和新生代艺术家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品牌,是属于成都的可贵的艺术集群,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造就了三圣乡的艺术气场乃至当下成都的艺术圈层。“成都的艺术圈子不是很大,加上它独特的城市氛围,让我们在这里创作感到更放松。”
从蓝顶艺术区往北10公里,还有另一处以音乐、戏剧和摄影等创作为主的艺术区——东郊记忆。东郊记忆的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它将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形成了工业感十足、充满创意和质感的艺术部落。车间被改造成影剧院,氢气罐被改造成试听空间,烟囱和锅炉则变成音乐酒吧,老办公楼更变身为酒店。怀旧气息和时尚元素在这里碰撞,很容易便成为独立音乐人和剧作人的试验场。
建筑与空间设计的试验场
西村大院 & ibox集装箱创意空间
成都正在悄然成为建筑和空间设计师们的试验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网站Archdaily有一份建筑地图,上面会点出 世界各地创意无限的当代建筑设计作品,成都无疑是中国版图上的一个亮点。
如果花半天时间来到城西的西村大院,大抵可以做这些事:在咖啡厅喝一杯,然后去球场酣畅淋漓地踢一场球,而后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流连于各色新展览。
这座西村大院呈“c”字形,用院落、青砖、竹林、天井等川西民居的传统元素,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功能。这是一个与特色文化创意和院落生活相关的“生活共同体”,营造的是“成都生活方式中心”。我们不能说西村大院有酷炫的建筑形式,但它的确成为了建筑和空间的试验性作品。设计者是成都本土建筑师刘家琨,20年前,他在成都郊外为画家罗中立与何多苓设计工作室,开启了他真正的建筑设计之旅。随后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作品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成都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让他可以细细玩味空间,将本土经典元素与当代艺术精髓相结合,包含情感和智慧。西村大院无疑就是建筑师用空间重新定 义成都艺术生态部落的实验之作,我们无法说是成都滋养了这样的作品,还是这样的作品重构了成都的文艺生态。
而成都的另一处建筑则可称为“怪咖”,它的名字叫ibox 创意空间。这是一个由几十个集装箱搭建起来的建筑群,也是亚洲第一处集装箱创意部落。现在,这里是咖啡馆、创意工作室和画廊的聚集地。红、黄、蓝、黑四种强对比色的集装箱 互相交错重叠,在理性和随性之间形成迷人的空间,同时也成为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成都人爱玩儿,喜欢新潮的东西,而这组建筑就是这种城市心态在建筑设计上的极致体现。
市井酒吧卧虎藏龙
玉林
游客来到城南的玉林,一定会不以为然,觉得这只是个其貌不扬、飘着火锅和卤菜味儿的市井老区而已。其实不然,深入探寻,会慢慢剥开一个潜藏在玉林,并且存在已久的成都文艺圈层。
“小酒馆”在玉林西路一栋居民楼的底商门面中,创立者是被称为“成都摇滚音乐教母”的唐蕾,1997年创立小酒馆的时候,她已经44岁了。“小酒馆”如同给成都摇滚乐队搭建的舞台,更像是给漂泊乐人建立的理想国,将来自20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气息延续到了现在。如今,打开“小酒馆”的豆瓣活动主页,独立音乐人的演出和艺术沙龙活动依然活跃。他们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十几年不曾间断的周末摇滚现场”。随后,成都诗人翟永明的酒吧“白夜”在离小酒馆不远 的地方开业。“白夜”本身是一个艺术沙龙,聚集着以诗歌为中心,渗透到美术、电影、摇滚以及一切艺术的能量。如今,“白夜”已经搬到了宽窄巷子,“小酒馆”守着两开间的店铺和门前的法国梧桐依然安住这里,每晚6点准时开门迎客。昏黄的灯光,老旧的木吧台,墙上挂满相框,还记录着周春芽和罗中立成名时期个展的海报。
“小酒馆”、“白夜”、“音乐房子”、“半打”与“红色年代”都是玉林有名的酒吧,它们性格各异,带着自己独特的质感,也是它们奠定了玉林酒吧文化的基石。
玉林让人难以解读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复杂和混搭,它收藏了成都的“大文艺”,也无时不展现着成都的“小市井”:浓烈的酒精和盖碗茶的清香交融,人们白夜酒吧里用口音浓重的四川话朗读新诗,也会脱去上衣在玉洁巷的火锅店里大汗淋漓地涮着毛肚……从某个层面来说,玉林是成都包容、随和的城市性格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
书香气弥漫锦官城
方所书店 & 言几又 & 象形书坊等
如果说玉林和蓝顶艺术区还带着艺术特有的粗粝与豪迈的话,成都人对生活美学的崇尚则体现了一种精致而舒缓的情怀。过去,成都的缓慢悠闲或许更多体现在茶铺文化,而如今则是一种全民尚美爱文艺的风气。
书店和咖啡馆自然不少,手作和DIY创意店铺也自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成都文化沙龙已深入到了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创意个性,或精致乖巧,与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息息相关的种种事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成都的大街小巷。喝着咖啡捧书阅读,或是在分享会的现场席地而坐,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方所”可谓是成都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方所得名于“如泛巨海,浩无津涯;必观星斗,乃辨方所”,它以书店为主业,又不仅仅是书店。服饰、艺术品、咖啡、植物,分享和展览空间被整合在一起,如巨大的宝藏般藏在市中心太古里商业区的 地下。方所的入口很低调,扶梯而下,却如徐徐进入一座神秘的书籍圣殿一般。
设计师朱志康意在设计一处如“藏经阁”般的空间,营造如浩瀚宇宙和星空苍穹般深邃的体验场所。9米挑高的空间中,折线几何的粗壮柱子依次排开,中间穿插着一气呵成的钢制廊桥,开放式书架呈梯田状分布在两侧,清水混凝土、原木、铸铁等材料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朴实而粗放,精致而动人。阶梯上有三三两两坐着阅读的人;中间的艺术品陈列区前,人们不时驻足观看;咖啡区的人们或交谈或阅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方所成功地将成都人的“慢”和“闲”,从市井茶铺移植到了现代设计的空间。
不仅仅有方所,成都的书香氛围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超出人们的想象。Pageone、言几又、西西弗、今日阅读等书店,无不为人们营造出一种由书香而来,遍及生活各方面的美学空间。成都包罗万象的自由气质,几乎将全国“不甘于只卖书”的情怀书店悉数收入囊中,但这并不是成都书香氛围的全部体现。位于东郊记忆的“象形书坊”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从老城区的泡桐树街而来,以“坚决不卖励志、养生畅销书”为己任;A4美术馆的艺术书吧则把艺术设计类书籍做到极致;一庐书屋直接与美术、建筑、平面设计等艺术深度关联,在三圣乡蓝顶艺术区的一隅找到了一份自留地。
与生活、艺术相关的交流分享会,每天都会在书店上演。与此同时,在成都民间兴起的“分享氛围”也蔚然成风。一个普通周末的下午,城南保利中心LOFT中的“家庭日记”工作室里,一次以“家庭影像分享”为主题的摄影分享会正在进行,人们或席地而坐或三两成群,聆听这场关于生活艺术的分享。人们逐渐摒弃急功近利的当代生活,开始重新关注生活审美、重新拾起那些“无用之用”,编织起属于成都的生活美学生态网。
少不了的精致与创意
成都太古里 & 在地手作
成都太古里早就已经名声在外,当然要归功于这里的大牌云集。对于喜欢购物的人来说,在太古里逛街确实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乎可以满足人们对购物的全部愿望。而真正让太古里有口皆碑的,却还是融汇在购物中的人文体验和艺术通感。将前卫时尚的商业街区与千年古寺完美融合在一起,是成都太古里的一大特色。太古里和大慈寺毗邻,它把从唐代延续下来的“里坊制”城市格局植入现代购物街区中,让历史古韵与当代商业完美邂逅。
当然,以成都的调性,自然不会满足于整齐划一的购物中心和国际品牌,形态多样的别致店铺或许才能满足富有好奇心的购物者。“在地手作”工作坊是一间深藏在奎星楼街的创意作坊,为人们提供了用心和双手打磨木制品的乐趣。而“一不多”陶舍在市区闹中取静,让人们在参与制作过程中,与自己将要带回家的商品磨合出情感。“森小花”小店,则又是成都式小文艺的另一个小角落,它将咖啡、多肉植物DIY培植结合在一起。当人们发现,买东西已经不成问题的时候,走心的体验才更有魅力。
不拘一格的新派美食
“吃过”菜馆 & 小通巷
被奉为成都人第一大事业的饮食,从不限于盖碗茶和川菜。川菜号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成都饮食界已经将菜品味道做到了极致,继而开始在用餐环境和情感诱惑上做足功夫。
崇德里有一家没有菜单、并且只提供36个餐位的菜馆,随着季节的变化,菜馆为食客提供既定的菜品。来这里用餐的人,多是为了体验这里中西合璧的环境和渗透到每个细节的设计感。出自艺术家王亥之手的空间设计,来自英国设计师大卫•齐普菲尔的厨具,再到每一处灯光的烘托和器物的搭配,足见“味道之外”的用心。夫妻肺片、松子贡菜、家常小卤、红烧牛肉、麻婆豆腐、粉蒸排骨……菜品不花哨,都是常见的最传统的川菜,甚至没有丝毫创新,然而这正是当今许多成都人追求的川菜境界。在众多川菜私房菜馆中,并不讲求创新,而是讲求“回归”。因此,这家菜馆叫“吃过”。
避开宽窄巷子人头攒动的游人往外走,到了奎星楼街、小通巷、泡桐树街一带,能发现当下成都三种最真诚最美好的饮食文化形态:一种源于市井,是各阶层成都人最热衷的美食,
“冒椒火辣”、“二孃鸡爪爪”、“熊姐大碗面”,这些店铺大多其貌不扬,但总会起一个“本土而性感”的名字,卖着和标签川菜无关的本土菜品,在店铺门口常年排着长长的队;另一种则是更为别致的,不拘一格的食肆,清淡素净的素食、日式料理和韩国烤肉、泰国火锅或印度菜,没有地域界限的国际美食;还有就是咖啡馆了,它可以看做是成都茶馆文化在当今的变种。
尽管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已经在成都遍地开花,然而要体验咖啡这一外来之物和成都本土文化的交融,则必须要去寻找隐藏在老旧小街中的独立咖啡馆了。每间咖啡馆都有自己的故事,“旧物志咖啡”便是其中之一。它隐身于泡桐树街老旧楼宇之间,每一处都摆放着带有使用痕迹的老物件,原木桌椅和素色织物勾勒出简单的空间质感,伴着咖啡香味和慵懒的阳光,与其说是在品咖啡,不如说是在品时光。这是典型的属于成都传统氛围和当代小文艺融合的城市标本。奎星楼街的“纽咖啡”在一个简单的玻璃盒子中,门前的银杏树落叶纷纷,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坐下喝咖啡的地方,它和身后的明堂创意工作区一起,成为一个以艺术和创意为核心的基地。咖啡和茶语,成为这一切的载体。
从川菜到不拘一格的美食,从绿茶到咖啡,成都已经将味道与记忆、咖啡与生活、美食与设计演绎得风情万种,得心应手了。
旅行必知
如何抵达
从国内各大城市都有飞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班机,你可以选择搭乘机场巴士到达市区,行程约45 分钟。动车 和高铁主要设在成都东站,成都站的列车主要为普通列车。两个站皆位于地铁站附近,可以搭乘地铁1 号线或2 号线前往市区。
市内交通
成都地铁已开通 1、2、3、4 号线,起步价为 2 元 / 人,单程最高票价为7 元。可以考虑花 20 元押金办一张 “天府通卡”,不仅可以享受半价车 票,还可在 2 小时内免费转车,在离 开成都前可以退卡(cdmetro.cn)。 成都公交车的票价为 1-2 元,在比 较繁华的路口可以找到信息亭“成都 通”,可自助查询公交线路(cdgjbus. com)。如果时间紧张,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起步价 8-9 元)或景区 直通车(如果购买景点门票和讲解套餐,即可免费乘坐,从武侯祠南门停车场上车即可)。
何时前往
成都7-8 月的夏季闷热,12 月至次年1月的冬季较冷。比较适宜旅游的季节是3-4 月和9-11月。
延伸阅读
Lonely Planet 《四川和重庆》(69 元,中国地图出版社)以及“IN”系列《成都》56 元,中国地图出版社),都有关于成都旅游的详细实用信息。由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二十四城记》生动展现了东郊记忆的场景; 纪录片《穿越:成都气质》可以看到历史变迁中的成都;买一本《翟永明诗集》,这位震撼诗坛的女诗人的作品是一窥成都文艺圈的窗口 。
更多看点
小通巷
小通巷与大名鼎鼎的宽窄巷子咫尺之隔,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更为宁静的成都文艺生活。小通巷原本是一条普通的后街,灰色的老式居民楼矗立在街道两旁。2008 年后,居民楼下逐渐开起了一间间时尚的店铺、咖啡厅和青年旅舍等,这里也成为最受年轻人青睐的聚集地。可以说,在小通巷能够享受到真正的成都式慢生活。
那特画廊
那特画廊位于成都天府软件园内,是一间新兴的当代艺术画廊,常常展出本土及全国青年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亦致力于发展艺术文化的交流活动,逐渐成为成都年轻人钟爱的欣赏艺术之地 (天府大道765 号天府软件园C1西 楼;l-artgallery.com ;周一至周日,10:30-18:00)。
奎星楼街
奎星楼街是小通巷北面与其平行的一条小巷,这里聚集着最为地道的成都街边美食与最为时尚的创意空间。在 街的一头咀嚼着火辣到爆的二孃鸡爪爪,在另一头的明堂就可以看到本土艺术家的精美作品,这种穿梭感的体验 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u37创意仓库
u37创意仓库位于蜀都大道娇子音乐厅附近,被称为成都的798。u37 前身为一个医药工厂,2012 年开始逐渐改建为创意艺术园区。园区内有一系列特色咖啡厅、工艺品店以及艺术家工作室。
许燎源当代艺术馆
许燎源当代艺术馆位于成龙大道西 的三圣花乡附近,这是全国首家设计艺术类私人美术馆,由成都本土建筑设计师刘家琨操刀。2010 年10 月开馆以来一直承办各类艺术展览活动,大大拉近了高雅艺术与年轻人的距离
( 成龙大道西段红砂联合 3 组 303;xlymoma.com;9:00-18:00)。
小酒馆
小酒馆位于成都最有生活气息的街区——玉林西路,这里也是成都最早一批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小酒馆创立于 1997 年,店主是被称为成 都摇滚教母的唐蕾。小酒馆不仅仅是一个酒吧,它还是一个艺术沙龙以及原创音乐的大本营。这里长期 举办各类Live 音乐会,为成都及全国的原创音乐人进行推广宣传(武侯区玉林西路55 号;18:00 至次日2:00)。
白夜酒吧
白夜酒吧位于大名鼎鼎的宽窄巷子,酒吧主人是成都著名女诗人翟永明。白夜酒吧是成都文艺界人士的聚集地 (窄巷子32 号;baiye98.com;8:00至次日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