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洛水、伊人

发布时间:2016-06-24 13:46:37来源: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导语】: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又称洛阳花。这些顺口溜,可让人察觉到,洛阳牡丹的出色优秀,几乎到了耸人听闻的程度,但知情人都说:“如果暮春时节去了洛阳,醉了牡丹,就会感受到的洛阳名副其实,不愧牡丹的故乡。” 洛阳牡丹兴起于隋代、盛于唐宋。此后由中原辐射扩散,如今遍及全球。对于普天下人工培植的牡丹而言,洛阳是当仁不让的圣地......

牡丹

牡丹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又称洛阳花。这些顺口溜,可让人察觉到,洛阳牡丹的出色优秀,几乎到了耸人听闻的程度,但知情人都说:“如果暮春时节去了洛阳,醉了牡丹,就会感受到的洛阳名副其实,不愧牡丹的故乡。”

洛阳牡丹兴起于隋代、盛于唐宋。此后由中原辐射扩散,如今遍及全球。对于普天下人工培植的牡丹而言,洛阳是当仁不让的圣地、策源地,相当于耶路撒冷、麦加,或者井冈山、延安。

国运衰而牡丹弱,宋以后,因连年战乱,洛阳牡丹繁华不再,如此衰败数百年,1949年,洛阳牡丹可谓孱弱到了谷底,只剩下了30多个品种。

经过半个世纪的复兴,虽然其间几经波折,终于劫波渡尽,洛阳牡丹又重现了昔日的荣光。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其声势之煊赫,可从酒店令人咋舌的房价以及园艺师们煞费苦心延长牡丹花期的行为,都不能够缓解来自八方的汹涌人潮上,略窥其盛况之一斑。

牡丹之于洛阳,相当于郁金香之于荷兰,玫瑰之于英吉利。这话有明显的破绽,因为洛阳只是一个城市,而荷兰和英吉利都是国家。不过这是让人无奈的事情,谁叫中华幅员辽阔,国花也是争奇斗妍,难以决断。据说,梅花就在国花桂冠的竞争中与牡丹相持不下。

牡丹自然是有资格角逐国花称号的,其历来就有“国色”之称。 “国色天香”的名号,美丽得吓人,大有皇权时代的特征。

望文生义,一朵花,色相是国家级的,香味来自天赐。与其说是对花的赞美,不如说是强词夺理,获得了某种合法和神圣的地位。在咱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凡事一沾上“国”字,便有禁忌,凛然不可侵犯。国学如此,国色大致也不例外,更何况天香呢。这事让人想起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之间的一次冲突。皇威赫赫的武则天,撞破了自己的秘书长上官婉儿与自己的生活秘书之间的奸情,大怒,用金刀刺进了上官婉儿的发髻,伤及了婉儿光洁饱满的额头。女皇警告秘书长:“敢动我禁脔,罪当处死!”但上官婉儿并没有因此而死。幸亏是女皇,如果是男性秘书长,且动的是男性皇帝的奶酪,可真难以想象有谁能够刀下逃生。依常识和历史教训推断,即便皇帝一时心软,侥幸逃脱,恐怕也只是一时。满朝没有沾着猫腥的文武大臣,多半会把青石板磕出红坑来,不顾满脑门子淤血,也要死谏皇上把自己的同僚凌迟处死,才可解心头之恨,不如此,岂能维持道统万代千秋。这帮磕头的先人从小学的也是国学不是?

世事无绝对,国字头的名号,也可以联想起许多美好的事情,但无论好坏,功过也不在牡丹。牡丹原本是野生花木,与人无涉自然高洁,蓓蕾自开,花朵正艳,翠叶更绿;一经有人养护,姚黄魏紫,赵粉胡红,牡丹因人更艳丽,养花人也随牡丹流芳百世。谁叫牡丹盛放在九朝古都的洛阳?在《洛阳牡丹图》中,宋代诗家欧阳修吟咏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比欧阳修更早的骚人墨客也有不少描写牡丹的佳句,其中最得牡丹神韵的,当数唐代大诗人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善饮名满天下的太白先生,因三首有关牡丹的小令《清平乐》,荣膺了牡丹花神的称号,真是让人绝倒。想象一下诗仙扶着自己醉醺醺的身躯,摇摇晃晃徜徉在牡丹盛开的洛水畔,醉眼朦胧地打量着与牡丹交相辉映的丰腴美妇杨玉环,嘟嘟囔囔咳珠吐玉,一下弄出了三首千古绝唱,这花神的形象,颇有点幽默吧。不过,这般佳句,非牡丹花神,又有谁能如此出神入化地用文字描摹牡丹的神采!难怪时隔千年,李白的诗依然让人惊艳,且还不断有新的惊喜,比如近年来,某外国品牌的化妆品,不就是取名为“露华浓”而身价非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行其道的吗?

牡丹并非源自洛水之滨,但牡丹因洛阳而盛,洛阳因牡丹而名,却是言之有据的事实,在牡丹众多的异名别号中,就有一个诨号:洛阳花,响亮!可见牡丹和洛阳关系之深。牡丹在洛阳累积了自己绵延千载的美名,来源却是在中西部的山区,在云南昭通地区发现的野生牡丹,多有异卉,其中一种,花朵直径不过9厘米,花叶重重叠叠,厚度高达15厘米,直接就是一个圆柱体。当然野生姿态之奇不如人植的姿态之美,多半是因为人早已把自己的意愿加在了花木上了。人们好大喜功,大就是美之一种,牡丹无疑也正是因此而戴上了“花王”桂冠。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并非夸张,当今直径五六十厘米的牡丹并不罕见。对于牡丹之大,苏东坡很有心得,曾有诗云:“头大欲人扶”,真是风致俨然。人工培植的牡丹,以千分之四的成功率,十五年一代的周期,千余年来才弄出了并不算多的几百个品种。牡丹花的模样,在花中历来是以雍容华贵著称,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牡丹是富贵花,亡国败家的隋炀帝就很喜欢牡丹,唐人的《海山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不过杨广这厮虽然富贵且爱牡丹,实则是污浊男人一个。把他跟美艳华贵的牡丹扯在一起,大有鲜花牛粪并置之感,很煞风景。不过传统历来以牡丹花开富贵来表达一种吉祥和祝福,估计也是牡丹唐朝以来就长盛不衰的习俗。因此,牡丹花带上了不少市井的烟火气。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描写了宋代民间对牡丹的酷爱:“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可见一时之风气。

牡丹虽然不够兰花那样超尘脱俗,或者水仙般风姿绰约,但其雍容大度的气概倒也是花中的魁首。从这一外在形象以及品种和形态看,牡丹也可算是多元化的模范,牡丹大致可分三大类: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头型、皇冠型、绣球型;八大色:黄、红、蓝、白、黑、绿、紫、粉。你要敢于附会,还可从中看到兼收并蓄的包容和不分贵贱的平等,百花齐放的民主风气,也真不愧大家风范。

虽然有人称牡丹早在《诗经》中就已经记载,那时这一类花都称为芍药,而牡丹因为是稍微高大的木本,更准确的称谓是木芍药。获得普遍共识的是,牡丹在1800年前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正式登堂入室,花和枝干都可以入药,其中枝干之皮炮制的丹皮,现在在中药配伍里面也很常见。野生牡丹,一般说来没有人工养殖的那样肥硕艳丽,风华绝代,更没有牡丹如今在花中的显赫地位。

佛家有言,相由心生。富丽端庄、浓艳华贵,也许正是牡丹广受权贵喜爱的原因,并且这些迷上牡丹的大人物们,基本上都是一些坐享其成、且擅权之辈。除隋炀帝外,武则天、杨贵妃、慈禧都有一些与牡丹有关的故事流传。与民间流传的牡丹故事,大相径庭。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在颐和园造国花台,用的大概也是本来该给北洋水师的军费吧。杨贵妃估计把牡丹当成了自己的同类,经常在牡丹园内流连,不肯离去,牡丹的肥硕和娇艳可能像一面镜子,正是可以借景以自怜自恋的尤物,或者是得意于自己羞花的光荣历史,打算让牡丹面对自己的美貌,也羞惭不已。杨贵妃热爱牡丹,不论企图是什么,都算是文化的功臣,是催生李白绝唱的助产士,她们这一伙,真是唐朝的白衣天使。

民间的牡丹故事则是另一番风貌,平民对于牡丹的美寄予的情感,少有贵妇骚客那样的珠光宝气,更多的是苦尽甘来的醇厚质朴。二者之间关于牡丹故事的区别,正是养花人和赏花人之间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在所有牡丹故事中,无疑是武则天怒贬牡丹到洛阳的故事流传较广。故事版本之一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做诗,乘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另一个版本在中间有这样一个转折: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牡丹贬到了洛阳,没成想牡丹却在洛阳纷纷绽放,满园春色。则天皇帝这才盛怒,下令火烧牡丹。

这是明代虚构的故事,拿前朝的女皇开涮,跟我们现在嘲笑老佛爷一样,没什么风险,故事还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蔑视权贵的诉求,因此广为流传。所谓“焦骨牡丹”,只是牡丹作为木本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种现象,养花人行话“牡丹长一尺缩两寸”,他们观察到牡丹的枝条每年有二成会木质化,由温湿润泽变得焦黑干枯。另一个“枯枝牡丹”的故事如出一辙,但我更喜欢:一个抗元的军人用牡丹枝条做马鞭。在征途中,路经洛阳将马鞭插在道旁歇息,走时忘记了这牡丹枝条的马鞭。这形容干枯的马鞭,来年春天居然也绽放了牡丹……

明代故事对唐代女皇的冒犯,是一种娱乐,与恶搞相近,无可厚非。武则天与牡丹的关系,可能更接近事实的,我们可以从唐代人舒元舆《牡丹赋》中略知一二:“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今则自禁闼送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可见武则天爱牡丹还没有爱到要花开花落予取予夺的地步,倒是确实为牡丹花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做过义工。

回到开头提及的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冲突上来。武则天喜爱牡丹,也爱小白脸,因为吃醋把婉儿的额头刺破了。这一来,婉儿的额头要留下疤痕即是破相了。对于一个貌美若花、青春勃发的女子,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这牡丹和婉儿破相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有的,冰雪聪明又解风情的上官家的女儿,将额上有疤痕的地方,纹成了一朵盛放的梅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美丽不可方物!宫女们群起效仿,一时风靡洛阳长安,据说这就是唐代仕女在额上点朱砂原因。

婉儿为什么不忍痛绣一朵牡丹呢?纹一朵梅花,不管腊梅还是红梅,都是一种机智的抗议,令人会心一笑。只是武则天喜欢牡丹,而身边的人额头上都画上了梅花,心情不知阴晴几许?

还有一点是必须提及的:这也许是牡丹与梅花角逐国花头衔最早的预演吧!

洛水

洛阳不但是九朝古都,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诞生在洛阳的河洛文化,则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按时下时髦的话说,具有足够的先进性。现在洛阳多美女,除了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也可以在文化的源远流长方面找到原因。

什么是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诞生在黄河和洛河流域的人类古代文明硕果,中华文明之源。河洛文化的标志是神奇的“河图洛书”。传说中河图和洛书分别出自黄河孟津段以及洛河流域的洛宁地区,河图即出于今洛阳孟津的雷河村,晋代修建的龙马负图寺就位于此。“洛书”出于洛宁县西长水村。如今,该村还竖有两通古碑,记载此处为“洛出书处”。此外,长水一带还有不少关于“洛出书”及“大禹授洛书”的遗迹和传说,如灵龟负书的龟窝遗址、大禹庙和大禹碑等。

与河图洛书有关的两条河是黄河和洛河,两个动物是龙马和灵龟,两块刻有图案和文字的龟甲即传说中所谓的“玉版”了。分别得到河图洛书的两个人,是伏羲和大禹。也是传说,一图一书,演绎出了后来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

这里单说伏羲,因为我对他和他的女儿宓妃更感兴趣。

传说中,伏羲根据河图,推演出了八卦。他显然是今天娱记中狗仔队们的开山祖宗。也不知现在风生水起的娱记们,在出门盯梢名人隐私前,是否有祈求伏羲保佑,如香港的警察和黑社会们,有所作为前后都要拜一拜关公。

伏羲的女儿宓妃,正是曹植笔下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按说伏羲是占卜算卦的祖宗,却算不出自己的女儿会淹死在洛水之中。从伏羲的神机妙算可看到预言的局促和人神的局限,但江湖上的掐指鼓唇的骗子们自有一套油滑的言词自圆其说,只好随他们去了。

洛神宓妃流传于世的所有故事,似乎都具备善良、睿智、勇敢、世俗的特点,到了哀伤的曹子建笔下,在洛神赋中,却变得超尘脱俗,美得不但惊动了中央,还艳绝人寰,不食人间烟火。草根的宓妃是可亲的,不留神给美丽的洛水溺毙,不如精卫一样敢于不切实际的衔树枝填海,而是成了洛水的守护神,不让后来者重蹈覆辙,这就是善良。如果说精卫是后来“人定胜天”的滥觞的话,那么宓妃就是“与时俱进”的楷模。精卫与自然为敌的态度和洛神的环保精神相比较,显然后者更加睿智、和谐,更加贴近我们时代的脉搏。

宓妃的勇敢和世俗在传说中表现为敢爱敢恨,这一类的事迹版本繁多。有故事说,宓妃是天神伏羲的女儿,因热爱洛水的美景,下凡加盟了生活在洛水之滨的部落有洛氏,教人以耕织,授人予渔猎,生活富足而快乐。一日,休憩时分,宓妃来到洛水畔,弹起了七弦琴。乐声动听,让洛水的水神河伯心醉神迷,顿起歹意,卷起风浪,把宓妃掳到了水底宫殿,硬娶为妻。强拧的瓜不甜,这种婚姻,质量低劣可想而知,宓妃整日郁郁寡欢,暗自落泪,且不能让河伯这厮知道,怎么办?只好让泪水飞扬破空,倾泻到黄河里,从感情的角度看,这就是黄河水为什么这样黄的原因。后来,宓妃大胆爱上了后羿,就是那位射下了九个太阳,避免天下被烈日烤焦的英雄。宓妃的举动,属于婚外恋和追求自由,非常捍卫人权。这和曹植心爱甄宓而不得,只得写下也是千古绝唱的《洛神赋》,寄托自己的深情,有相当的不同。曹植当时也是身不由己,空欢喜兼徒悲伤,过于懦弱。以今日的观点看,曹植当属于意淫派大师,跟屈原、宋玉是同志。

曹植爱恋的甄宓也是一个极度的美女,生在今河北正定,十来岁就颇识大体,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甄宓的父亲正兴致勃勃,打算趁人之危大举敛财,这种危险的举动给甄宓阻止了。甄宓认为,趁火打劫的想法,很不明智,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哪怕收罗了可以堆成山的奇珍异宝,也可能在战乱之中瞬息之间灰飞烟灭。倒不如把家里的财物用来接济逃难的人和周围贫寒的邻里。甄宓他爸采纳了女儿的建议,事实证明,孩子是对的,当兵马如蝗虫般呼啸而过后,一家人失却了一切,保全了性命。

15岁,刚到及笄之年,甄宓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家是豪门,不嫁不成。后来袁氏邺城兵败曹操,甄宓被掳,转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甄宓就这样成了随军家属来到了洛阳,曹植也爱上了家嫂。

甄宓比曹植大8岁,比曹丕也大五岁,新婚时曹丕17,甄宓22。曹家兄弟俩文章都写得很好,且均是曹操接班人的有力争夺者。在这两方面,都是弟弟子建更胜一筹,这就让曹丕心怀嫉恨,从此开始了让人感到千古遗恨的兄弟阋于墙。即便是多年后,曹丕依然耿耿于怀,在一次酒宴上,以君主的身份逼迫曹植七步成诗,否则杀头,何其残忍!子建毕竟才高,从容七步,写就了短诗一阕,这字面平淡字里痛彻心肺的诗流传了下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兄弟间的权力之争随着曹丕一派的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曹植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渐失宠爱,曹丕最终被定为魏王嗣子。普遍的看法是,曹植天分虽高,实际上无意于权位,中意的是写诗作赋喝酒泡妞,义无反顾谈恋爱,痴心不改。

曹植对甄宓的爱是毋庸置疑的。爱而不得,才写下了《洛神赋》,除“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外,子建还写到:“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可见其爱之深厚。在曹植心中,甄宓美得无以复加。

跟曹子建一样,甄宓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稍后在争夺后位的宫廷斗争中,遭觊觎者郭女王构陷,被曹丕赐死,香消玉殒。从后来事情看,曹丕怎么看怎么是个心量狭隘的混蛋,他别有用心地将甄宓的遗物金缕玉枕,送给曹植,分明是往伤口上撒盐,在雪上加霜。没成想子建睹物起意,路经洛水又触景生情,写下了《感甄赋》这一千古美文。《感甄赋》后来被中央改名为《洛神赋》,是有原因的。话说后来甄宓的儿子曹睿接了魏文帝曹丕的班,成了魏明帝,看到叔叔写的这篇影射自己母亲的文字,颇费踌躇。心想,堂堂一国之君他妈,与叔叔的绯闻广为流布,被子民们这样娱乐八卦,君王脸面上须不好看。要彻底肃清流毒非人力可为,思来想去,不如改个名,叫《洛神赋》,先把影响缩减到最小,以后,让后人瞎猜去吧。没准考察研究其中的原委就可以养活不少人,也算是给子孙后代们存下几个饭碗。

因为名字之中有一“宓”字的相同,曹植就在洛神宓妃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爱人甄宓的所有情愫。有文明象征的八卦图问世的洛水,则成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场景,水气氤氲,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与民间传说提供的洛神形象比较,得出的印象是,甄宓和宓妃乃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甄宓忧郁,宓妃阳光;甄宓像深秋,宓妃像初春;曹植的甄宓像一株风姿绰约的水仙,高不可攀;民间的宓妃则像一朵灿烂怒放的牡丹,让人惦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植留下了一篇漂亮的文章,却有意无意歪曲了洛神的形象。

如今,逝者如斯,千百年过去了。每逢隆冬,洛阳洛浦公园,沿着洛河的长堤而上,朔风中有许多人在河畔垂钓。在这些以钓鱼自娱的人们中间,是否有人目睹薄暮飘荡的水面隐约有洛神或者甄宓的风姿?或者耳闻曹子建声韵动人的遗音?

伊人

洛阳是中原美女的荟萃之地,洛神以降,历来如此。貂婵是东汉移居洛阳的绝色,杨玉环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尤物……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古代四大佳丽,洛阳就占了俩。还有许许多多在洛阳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人生悲喜剧的声名昭著的人物,比如武则天及其女性后裔们,比如上官婉儿、太平公主、武玄霜、韦后等等。

在洛阳生活和留下了遗迹的美女之中,要数武则天最不受待见。这可能和武则天的刚强和高智商、超能力有些关系吧。传统一直是男权社会的传统,充斥着性别偏见,从来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说句公道话,这种垃圾观念直到今天也没什么改观。武则天和皇帝李世民父子两代睡过觉不说,还生下了几个皇帝,自己也当了皇帝。这足以激发男人的心中的偏狭和小肚鸡肠,发动持续了千年的屈辱的情绪,在史书上留下的斑斑劣迹,很难讲是武则天的,还是书写史书的男人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武则天时代的女子方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感到扬眉吐气、英姿飒爽的一群。在这些璀璨的群星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上官婉儿。她跟武则天一样机敏坚强,才华横溢,美貌无双,几乎是武则天的一个年轻版,难怪武则天曾一度要立她为新一代领导人呢。

上官婉儿除了是一个才貌双绝的美人之外,还是一杆秤。

一杆秤也太难听了点,但往抽象方面提炼一下,结论也差不离,上官婉儿确实是一种度量衡,或者说是一个标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标准甚至比现在的以GB为缩略记号的国家标准更加高,相传上官婉儿的妈妈在分娩前,梦见一个巨人递给她一杆大秤,并说“持此称量天下士。”

按古代释梦的迷信说法,母腹中的这个孩子即是这把秤的化身。这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衡量普天之下英才俊彦的尺度,可以约出精英之辈的份量,掂出他们究竟有多少斤两。

从这个意义上看,上官婉儿的诞生,相当于国际标准的问世。当然,这是唐朝的事,那时候,中土比较先进,现代国家概念尚未诞生,不过当时的天下确实略等于眼下的国际。

上官婉儿貌美如花,没有成为盛装美丽的量杯,却成了比较才能的天平。这种错位也只能发生在唐朝这种比较特殊的时代。那个时代,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想入非非。

现在许多人怀念盛唐,以为唐朝是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是虚夸和意淫。比较了解唐代形势,有冰块般冷静且以泼凉水为务的历史观察家说:初唐时期,唐朝是强而不盛,疆域广阔,兵强马壮,相当剽悍,东征西讨,不可一世,但同时寅吃卯粮,赤字累累,寒酸得可以。而开元天宝年间的所谓盛唐,是盛而不强,虽然有钱,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但宫廷内杀伐不断,乱伦不已,又常遭奸臣弄权、异族欺侮。况且,这一段骄奢淫逸的闪亮时光只有区区几十年,不足挂齿。其余的数百十年,都是战乱、动荡、军阀割据下浑浑噩噩的黯淡时光。

上官婉儿就生活在这一段比较有钱但比较乱的时期。婉儿的命运跟另外的一个女人有莫大的关系,这女人就是名声至今也可以说是如日中天的武媚娘、武曌、武则天。

婉儿的爷爷是宰相,因为站错了队,参与起草了废除武后也就是武则天的红头文件,事败后被武则天诛杀。那是一个悲惨的时刻,因为株连,婉儿的爸爸也没了,妈妈被安上了户口,成了宫中的女奴,发放到朝廷里的高级劳改营监督劳动,这位女奴有孕在身。

婉儿生下来不但是一杆秤,依照唐朝的法律,也是天然的奴隶。这个漂亮的小女奴除了天资聪颖之外,显然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按记载,婉儿在十四岁就已经名动一时了。年纪轻轻,就出落得秀美轻盈,一颦一笑之间,风情万种,若非天界的仙子,必是堕入凡间的精灵。何况过目成诵,文采斐然,才思泉涌,千言长文一挥而就;更兼见识过人,诗词出众,风格与祖父上官仪类同,绮丽浮艳。武则天喜爱其才,免除了婉儿的奴籍,留在身边,为朝廷掌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无宰相之名而有其实。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更受封为昭容,代朝廷评品天下诗文,兑现了为天下文章称量诗文的谶语。

唐代的洛阳,在那个时代的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的纽约、巴黎、伦敦的集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面颂歌,八方来朝。上官婉儿怂恿情人唐中宗设立的修文馆,就是一个时尚的沙龙。婉儿召集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辞章的官员,赐宴游乐,赋诗唱和,竟夜流连,醉不思归。十分有趣的是,婉儿不但品评俱乐部成员的诗文,还替皇上、皇后、公主当枪手,代他们吟诗作赋,附庸风雅。

上官婉儿在有生之年不断地衡量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文学水准,却挡不住后世的人们对她品头论足。在我看来,上官婉儿是华夏历史上真正当之无愧的超级女生。试想一个在母腹中即遭不幸的女奴,先天禀赋特异,后天勤奋非凡。十来岁就要伴着一个淫威盖世的母老虎武则天度日,生存环境的凶险,岂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不费劲的陈词滥调可以形容的?能够说明其举步维艰的大白话,在我看来,没有比如今的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不容易”更贴切的了。

婉儿情窦初开,武则天要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居心叵测,在与情人小白脸张宗昌亲热时,居然让婉儿在一旁观摩。一个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在那个开放的时代采取了符合其情感需求的举动,上行下效,懵懵懂懂委身于粉嫩可人的张宗昌,最后不得已在遭武则天怒伤的额头上雕刻了一朵很有讽刺意味的梅花,创立了风靡一时的梅花妆。这才是真正的盛唐逸事,反观今日,上上下下的情事,大多了然无趣,让人徒叹时不我予。

在宫廷里讨生活的不容易,甘苦也真是只有寸心可知,个中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虽然武则天曾经动过提拔婉儿作为自己接班人的念头,但形势比人强,时间不饶人,武则天很快就不得不给自己立一块无字碑,挥手从兹去,向自己灿烂的一生告别。此时婉儿正当青春年华,靠山崩塌,就必须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前庭后宫的周旋,皇帝、皇后、嫔妃、大臣一个都不能少,如此浩大的工程,是不是跟修建一个三峡大坝差不多呢?总之,不知要费去多少才情和心血!

但婉儿毕竟是非凡之人,非长袖善舞、蛾眉不肯让人之类的说法可以比拟。非常之人善为非常之事,上官婉儿不但成功地俘获了皇帝的心,还捎带着把皇后、公主都搞定了。后来又嫁给武三思,成了武则天的侄儿媳妇,皇帝的表嫂。后来因为武三思过于鄙俗,在外拈花惹草,婉儿奋起抗争,开始了红杏出墙的征程。最初与国防部副部长崔湜相爱,后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崔湜的三个弟弟崔莅、崔液、崔涤也纳入了怀抱,这四兄弟年少多情,眉清目秀,粉雕玉琢,比前些年风靡一时的F4,不知要强到那里去了!

宫廷即是祸坑,结党便生事端。上官婉儿四十六岁的时候,给后来和肥美人杨玉环爱得死去活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军事政变后杀了,罪名是祸乱宫廷。后来李隆基不知是惋惜还是识货,还下令整理了婉儿的诗文,出版了《上官婉儿文选》二十卷,要求全国深入学习。基于此,特录一首上官婉儿写给她深爱但不能在一起的王子李逸的诗,作为佐证:“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惆怅久离居。”

这可是唐诗的先声哪!

上官婉儿的一生,真是波澜壮阔,风流蕴籍。她所生活的年代,在某一个侧面无疑是一个女权主义大获全胜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很难相信“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之类的言辞会显得猥琐不堪,对“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这种貌似公正的说教,也大可以嗤之以鼻。惜乎这样的时代是如此的短暂,如白驹过隙。再关注一下我们生活的时代,许多方面的与遥远的唐朝相比,似乎总缺少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大度和直面生命的勇气。

不过所幸的是,上官婉儿们曾经各领风骚的洛阳还在,在这片沉积了无数传奇故事的神奇的土地上,虽然今非昔比、物事两非,但每年春天,依然洛水正绿,牡丹盛开。正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