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7 15:24:00来源:新浪网
【导语】:这个春节,返修一新的桂林正阳东巷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引来如潮游人,也唤醒了桂林人的旧情。人们在青砖灰瓦间,寻找遥远斑驳的记忆,沐浴着
这个春节,返修一新的桂林正阳东巷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引来如潮游人,也唤醒了桂林人的“旧情”。人们在青砖灰瓦间,寻找遥远斑驳的记忆,沐浴着这座千年古城厚重的历史风情。
东西巷身边,还有“重生”的逍遥楼、“拆围透墙”的靖江王府,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正在让人穿越古今。
对于正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的桂林来说,激活所有的“历史名片”,是必然的理性选择;而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内的瑰丽遗产远不止于此,还有更多的古建、古村、古文化,仍在岁月的侵蚀中期待着“新生”。
如何让所有这些“古资源”重新焕发活力,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探索的勇气,桂林正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古巷归来
2月23日,细雨敲打着东巷的青砖灰瓦,无声宣告着它的“重生”。
历史上的东巷曾经显赫一时,见证了桂林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兴衰,许多名人居所汇聚于此,还有熊同和、黄昌典、鸿庆隆等桂林老字号。
随着时代变迁,古巷内遗存下来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逐渐损毁在岁月蹉跎中。
在经历了三年的保护性修缮后,今年春节前夕,东巷终于又与世人见面。
得知它开放的消息,87岁的赵中和几乎是第一时间赶来,他很想看看从小生活的这条老巷子是否回到了儿时的模样。
“蛮有味道了。”亲手摸着墙上的浮雕、木门,老人很欣喜,东巷的明清古风貌都基本得以还原。
古建新生,记忆却是老的。
赵中和记得,儿时白天和伙伴们嬉戏打闹,傍晚问母亲要了零花钱吃“茯苓糕”,青砖翘檐下的那些日子值得回味。
春节假期,正阳东巷对外开放,大批“粉丝”赶来一睹为快。即便东巷中还没有一家商铺营业,但从早到晚游人如织。
很多桂林人,无论年纪大小,都要来这走一走,摸一摸那雕花的门窗和浮雕石刻,仿佛历史的印迹触手可碰。外地的游客则被南方古巷细腻的人文感觉所打动,镜头中留下了一张张与东巷的合影。
可见,拥有老桂林最古朴魅力的东巷,牢牢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期待。
著有《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伟林认为,东巷正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市民生活见证,是可以体现老桂林文化内涵的古街巷。
在这里,政府大手笔地投入,不仅是开发,更是一种保护,让历史文化元素得以还原,能让人们寻找到“老桂林”的生活气息。
正阳东、西巷是市区现今唯一留存的两条古巷,见证了桂林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在城区之外,桂林的历史遗迹和人文资源也颇为丰富。
恭城莲花镇门等村是当地闻名的古村落。步入小村内,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错落有致,脚下是清幽宁静的青石板,推开古朴的栅栏小门,古屋上的花鸟虫鱼壁画栩栩如生,古香古色的气韵扑面而来。
2014年,当地政府通过重点引导村民对原有濒危建筑及时抢救修缮,采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艺,使当地民居传统的“九甲”风格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村里一度“荒废”的吹笙挞鼓舞,更是作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门等村代表着桂林丰富的“古资源”,桂林作为广西多民族聚居区中的代表地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目前,全市共有八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位居全区第一。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名录里,广西的89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桂林共有49个,占55%。其中,阳朔县旧县村、灵川县江头村、兴安县榜上村和灌阳县月岭村4个村已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川县江头村、长岗岭村2个村已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此外,还有4个村已列入省级文保单位。21个村已列入市县级文保单位。
古村“死去”
尽管散落在桂北大地上的“古资源”丰富多彩,魅力依旧,但其中的一些并不像东巷一样幸运地“活着”。
在恭城平安乡巨塘村巨塘屯,明清时期形成的古村落傍山而建,2015年入选了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名目,如今面临永远“消失”的危机。
古村里的青砖小道已长满了野草,老屋的木门横七竖八,明媚的春光没能给这里带来一丝生气。记者走过的几十栋明清老宅,包括祠堂在内,大部分已经损毁,一些已经倒塌。
67岁的荣祖明是目前还住在古村的村民之一,据他说,上百户村民几乎全部下山另外择地新建了住房,古村里只还住着四户人家。
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研究桂林古建古村30多年,一直跟踪着巨塘屯的“消失”。
周开保说,10年前,巨塘屯的古村落还相当完整,高低错落的人居景致让人悦目。7年前,当他再到当地调研时,看到一些村民已经搬离了老宅,到交通更方便的新村生活,留下的旧屋受雨水和白蚁侵蚀,出现了垮塌的痕迹。
到3年前,几乎已无人居住的巨塘古村人气尽失,破败不堪。
“巨塘的‘消失’是桂林古村落保护的一个教训,非常令人可惜。”周开保说,巨塘古村的“消失”已不可挽回,也并非个案。
距离巨塘村十几公里外的北溪村是一个具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古建筑遗存。然而,一条公路将古村一分为二,村民建设新房缺乏科学,原有的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被拆毁的古建筑更是数量惊人。如今,这个古村落已面目全非。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普查显示,中国230万个村庄中,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锐减到如今的两三千个。
传统村落的迅速衰落让人遗憾,而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我市住建、文化、文物部门及桂林古建筑学会组织了一支“古镇、古村、古寨普查”工作队伍,深入相关村屯调研发现,桂林其他的一些“古资源”也正濒临消亡。
雁山区大岗埠村同样是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坐落于此的唐氏庄园名噪一时。其为清代广西地方团练总办唐仁及其子唐岳所建,在桂北地区等级较高,也很罕见,是集大户庄园与桂北民居风格为一体的文物建筑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1987年即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这个精美壮观的建筑群损毁严重。精美的古宅群里,有的空置,有的成了猪圈,昔日精心构建的园林庭院里鸡鸭成群,更有的建筑成了危房,甚至已经垮塌。面对数量众多的文物保护建筑,国家的专项维修资金捉襟见肘。唐氏庄园于2008年由市文物工作队对发生坍塌的唐氏家祠第三次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使用资金仅10万元。
如何保护
拥有众多的“古资源”,对桂林是一种幸运。但如果任其流失,将会失去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林认为,对于这些“古资源”来说,流失的不仅是传承多年的古建筑,更是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损失也许是永久性、难以恢复的,因为子孙后代再也无法获得。
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古村落和古建筑这样的“古资源”更应该加以保护。
对于这些“古资源”的保护,自然不能一成不变地“封存”。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古村落、古建筑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是一种过于理想的模式,容易受到现实的挑战。
桂林许多古老、独特的建筑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村落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事实证明,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利用,是目前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保护。
从阳朔县城出发,沿遇龙河畔前行约5公里,就到了白沙镇旧县村,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围绕村中的“黎氏祠堂”,40栋明清古民居依次排开,大多是硬山式青瓦顶、清水砖墙的民宅,飞檐翘角,构筑讲究。
7年前,南非建筑师“疯子鹰”租下了其中5栋古民居,改造成“秘密花园”酒店,后登上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节目,名声大噪。今年春节假期,这家古宅式的饭店一床难求,一间房的价格最高在700元以上。
旧县村的40栋古名居大多年久失修,有些甚至出现了垮塌,但在“疯子鹰”的成功经历曝光后,四面八方的投资者纷至沓来,意图租下其他的古民居开客栈。
记者春节后在旧县村探访时,40栋古民居中有1/3已经被村民租了出去,租金已经比“疯子鹰”租的时候翻了一番。
旧县村的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的古名居出租并非坏事,“承租者对外墙进行保护性的修缮,内部进行装修,解决了村里没有资金修缮古民居的难题,也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而来。”
几公里外的阳朔镇骥马村,对数十栋古民居的保护也基本是这一模式:村民将房屋出租,投资者出钱修缮经营。
对于这样的“古资源”保护模式,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出租后,这些古民居内部装修各异,改变了这些古民居的气质,有点不伦不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人追求舒适、宜居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老房子的修缮和改造都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新的材料。
“但无论如何,投资者对古民居的修缮和开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民居。”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说。
同时,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践中,并逐级设立专门机构。比如灵川县就成立了江头古民居博物馆、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重点对江头、长岗岭两个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成效显著。
新的期待
当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的“古资源”得到保护与开发后,桂林的城市魅力才能得到加分,桂林旅游也可期待从中找到新的支撑点。
“保护+开发”的模式,对桂林急剧减少的“古资源”来说是有益的尝试。只有在保护和利用中,这些“古资源”的内在文化和传统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春节假期,灵川县大圩古镇游人如织,吸引大家的正是这里古朴自然的传统文化和民风。
市区里已经亮相的东巷、逍遥楼,与“拆围透墙”的靖江王府,将成片构建起市中心新的历史文化景观区。这里将打造一个我市中心区的新旅游点,让游客留得下来,坐得下来。
如果没有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基石,这一切都难以实现。
作为“慢游桂林”的推行者之一,桂林“合众旅业”董事长邹同春表示,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味道,“事实证明,山水能够吸引游客前来,但真正要留住游客的,还是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林说,从国内到国际的旅游趋势,近几年都在向悠闲游发展,游客对“古资源”的兴趣大增。桂林目前大量的旅游产品立足于“山水”,而自身的“古村落、古建筑”资源如此丰富完全可以做更好地开发。
桂林应该抓住机会,保护好这些“古资源”,围绕它们发展徒步游、乡村游、养生游、生态游、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很显然这是有着巨大市场前景的。
但目前桂林的传统村落,尤其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传统村落,尚停留在文物保护层面,对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层面的深入挖掘明显不够。
在2月进行的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致公党桂林市委员会专门为此提出提案,建议桂林应选择一至三个发展相对成熟的传统村落作试点,打造高品位、多业态的旅游新产品,发展成文化旅游产业,利用传统村落和古建筑打造摄影村、写生基地、民俗客栈、创作基地,兴建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民俗、传统娱乐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内涵和旅游开发新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据了解,我市已制定并印发了《桂林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17个示范村的保护建设,重点打造灵川县江头村、长岗岭村、熊村,阳朔县旧县村、朗梓村、龙潭村,灌阳县洞井村、江口村,恭城朗山屯、杨溪屯,荔浦县小青山屯等11个村落。
加大对“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延续桂林的城市发展文脉,进一步丰富桂林旅游文化内涵,展现并发扬桂林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