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会揭秘|奥园首次搭建大规模临时建筑,都有哪些挑战?

发布时间:2020-08-17 19:28:53

【导语】:距离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开幕,还有不到3周的时间。8月17日,服贸会30个室外场馆在完成搭建后首次“亮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成砚表示,以奥林匹克公园为背景搭建室外场馆,是2020年服贸会的一大亮点。

距离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开幕,还有不到3周的时间。8月17日,服贸会30个室外场馆在完成搭建后首次“亮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成砚表示,以奥林匹克公园为背景搭建室外场馆,是2020年服贸会的一大亮点。这也是自2008年奥林匹克公园建成以来,首次搭建如此大规模的临时建筑,给设计团队提出多方面挑战。

色彩即语言,凸显国际展会形象

2020年服贸会室外场馆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建设计团队,日夜奋战,攻坚克难,高标准完成设计任务,体现“中国设计服务业”的水平。

室外场馆西临水立方、东毗鸟巢,北接森林公园,为服贸会树立较好的国际形象和较强的公众吸引力。然而,在这种环境烘托下,怎样能够凸显国际级展会的形象,又不与环境冲突,也成为设计团队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由于邻近的鸟巢、水立方等建筑色彩为偏灰色系,这为服贸会临时室外场馆的创作留了空间,即可以通过色彩语言,强调服贸会场馆的整体形象。”成砚说,往届服贸会的主题色是橙黄色,本届服贸会场馆依然以橙黄为基础色彩。场馆体量更大,单一色彩会显得单调。为此,曾经参与过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的清华美院团队为本届服贸会设计了全色渐变体系,其中以红黄暖色作为主色系,代表积极开放的服贸会主题意向;以蓝绿冷色为辅色系,代表科技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参照全色渐变体系,本届服贸会8个室外专题展区沿景观大道布展,自南向北分别安排文化服务、冬季运动、金融服务、体育服务、服务机器人、国别和省区市、教育服务、5G通信服务8个专题展。各专题展区也设计出自己的主题色,比如文化服务是橙色、冬季运动是蓝色、金融服务是黄色。室外场馆的篷房立面和顶面,敷以色彩纷呈的装饰布,在景观大道上形成“碧云飞处彩虹垂”的美景,实现了服贸会场馆与周边景观的对比与对话。

迎宾门一道一景,将两侧场馆连成一体

根据预制篷房尺寸和展区面积要求,需要搭建30个篷房。如何统筹考虑这些篷房的空间布局,突出整体性和特色化,给各国观众留下难忘印象,是设计团队需要面临的第二个难题。

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是北京中轴线北部重要节点,以景观大道为主轴布局场馆是必然选择。用地南北长1.9公里,以国家体育场北路和大屯路为界,分为南区、中区、北区三个区域。其中南区景观大道宽150米,场馆沿景观大道两侧布置,中间为观众通道;中区和北区景观大道宽60米,场馆只能布置在中间,两侧预留观众通道。

南区景观大道较宽,沿东西向布置了5道“迎宾门”,将景观大道两侧的场馆连成一体。迎宾门采用“山形”轮廓线,与北部森林公园的奥海、仰山遥相呼应。天气晴好的时候,透过一道道迎宾门,仰山的天际线以“框景”的手法被邀入视线,尊重自然、生态友好,营造了此次服贸会最有特色的景观。同时,在展馆面向景观大道一侧,设计了风雨连廊,将分散的篷房有机整合起来。迎宾门、连廊,将景观大道围合为若干个“院落”,让观众体验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空间序列。

利用景观布置,烘托展会氛围

如何在室外场馆区域内打造标志性的景观节点,烘托服贸会热烈开放的展会氛围,也是场馆设计团队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成砚介绍,在景观大道中区的主要入口搭建“服贸环”。服贸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亲自操刀。“服贸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本届服贸会“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主题,以“圆环”象征同心聚合,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设计团队也对玲珑塔进行景观布置。作为制高点,玲珑塔可以起到控制室外场馆区天际线的作用。选取8个专题展区主题色作为玲珑塔外围护结构装饰,与景观大道的展馆色彩交相呼应,创造“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势。

此外,2020年服贸会场馆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室外展馆严格遵守防疫通风要求,并在入口处安排防疫检查和清洁物资;在景观大道两侧设置风雨连廊,总长度达到900米,连廊内安排座椅,供观众休息使用;在安检口附近设置喷雾装置,既可降温,又能起到降尘和清新空气的作用。

按照观众容量,在南、中、北三个区布置医疗急救、商亭、卫生间,结合奥林匹克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树阵间布置水吧、在龙 形水系湖边布置快餐区,这也将成为本届服贸会最亮眼的去处。在观众服务区搭建“光立方”,借助光伏发电玻璃储能,作为手机充电站,这也是“科技办会”的具体体现。此外,考虑到室外场馆范围较大,分设三个电瓶线路,为行动不便的观众提供服务。

新京报记者 陈琳 协作记者 吴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