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3 13:37:28
【导语】:日前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旅研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受邀微博房产大V讲堂第二季文旅专场,在线分享《文旅产业穿越疫情的“新机会”》。疫情呈现出哪些行业新机会?文旅企业如何“自救”?
日前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旅研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受邀微博房产大V讲堂第二季文旅专场,在线分享《文旅产业穿越疫情的“新机会”》。疫情呈现出哪些行业新机会?文旅企业如何“自救”?
以下为直播实录,略有删减。
主持人:我了解您从国外刚回来时正遇到国内疫情暴发期。
吴必虎:嗯,很紧张。我1月中旬到南极,本来计划经由欧洲中转回国,后来航班取消了,不得已从迪拜中转回北京。
主持人:一些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酒店、旅行社、景区、航空、铁路、餐饮等都受到重创。除了消费,您认为短期内受到的负面影响还有什么?
吴必虎:因为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就是禁止人的流动,而旅游就是人的移动,旅游学研究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mobility,没有移动就没有旅游,最直接跟人的移动相关的行业都停下来了,与之相关的行业肯定受影响,旅游行为就发生不了。除此之外,我认为最大的影响是心理上的,人为什么怕鬼,因为人们对于不知道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物会感到害怕。这次疫情最大的影响是对不确定性的感知与反应,各行各业都有不确定性,旅游的不确定性可能的是最大的行业之一,如何理解不确定性、控制和管理不确定性,是政府、企业要关注的。
主持人:现在很多景点逐步开放,比如三亚的一些景区。您对这些已开放或拟开放的景区/服务性的行业/企业有什么提示吗?
吴必虎:大家注意看看每天公布的疫情地图,以武汉为中心,离武汉近的城市颜色比较红,说明疫情比较严重,离得远的颜色淡,比如西藏。这是地理距离衰减规律,离的越远影响越小,因为交流少。考虑企业长期关闭或者不开工,企业的经济压力、老百姓生活的压力都很大,可以分情况逐步开工,根据距离衰减规律,离的越远的可以越早开工。
主持人:整个疫情持续时间比较长,消费在疫情之后一段时间可能没有那么快恢复。大量旅游消费在疫情期间被压制,没有得到释放,您估计反弹期在什么时候?疫情影响期过后哪个旅游业细分领域先反弹?
吴必虎:从地理学的距离衰减规律来看,中央政府目前提出的疫情防控机制要求按区县采取不同防控措施,不用一刀切,根据我的理解以地级市作为单位来管控是比较科学的。全国人民被关在家里至少14天,心情会郁闷,会有强烈的出门走走的需求,条件允许的地级市可以先开展本地游或者地级市内游,然后逐步开展省内游、跨省游,这是我关于旅游消费基本配置的建议。
主持人:网友问由于疫情影响,未来周末放2.5天假的建议可行吗?
吴必虎: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中国法定假期是11天,我的感觉是可以延长,欧洲带薪假期是20多天,虽然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的假期也不少。但考虑中国的国情,还有国人家庭观念比较强,还有单位制等因素,国家统一放假可能是更好的方式。法国的入境游比较多,很多是欧洲地区的游客,中国的跨省旅游可以类比欧洲的国际游。根据中国的旅游产品的开发特点来看,一定长度的假期才能支撑国内的远途游。中国的GDP中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超过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超过50%的地区越来越多,放假意味着消费将加强,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所以建议假期总的供给量应该提高。现在我们的假期是按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节气来设置,是否按后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来设置假期,这个需要进行研究。周末是不是要设置2.5天假期,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我认为不是很重要。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远距离旅游的类型的需要来研究假期的供应量和分配。
主持人:和一些国家相比,国人的消费观念、度假观念很不一样。中华民族是勤奋的民族,最近大家都紧急的想开工,经过疫情后,大家的消费理念会不会发生改变?
吴必虎:消费观念依赖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化,对国人来说现在哪个方面比较重要,观点肯定会发生改变。这次疫情的暴发,住在乡村的危险性低于高密度的城市地区。疫情之所以传得比较快,是因为集聚,但比如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开发密度低,危险就相对低。这次疫情会推动乡村土地改革,之前住建部不让开发独栋别墅,我想不要叫独栋别墅,应叫独立住宅,原有的几十层住几千人的公寓式住宅,不符合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对应的法律、土地管理制度都会发生变化,这将是非常深刻的变化。
主持人:吴老师很关注文旅和科技方面的融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做线上产品,线上旅游、参观,开发线上动物园。您认为科技和文旅融合的过程当中会不会发生新的转变、新的趋势?这个行业会不会因为这次事件一炮而红?
吴必虎:这段时间博物馆、景区不能开门,有很多的空闲可以进行产品提升。比如大明宫利用不开放的时期进行提升、换内容,这是一个机会。5G技术特别快,一些视频会议APP也在近期获得大量的用户,疫情结束以后,包括远程办公、会议,社会组织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但旅游是需要游客到现场的,游客需要移动到目的地或者到吸引物内部去,而网络不能将人带到现场。人类的活动可能会被AI替代,但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能被替代,场所体验不能被替代。技术使得交通的速度、便捷度提高,游客有更丰富的旅游体验,这是肯定的。此外,游客去旅游目的地前,大量信息的获取和预先涉入会发生很大变化,也就是目的地营销会发生很大变化。
主持人:您在过去参与了行业中旅游规划审核标准的制定,未来的景区、区域规划的内容是不是要融入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设施和建设呢?
吴必虎:是的,旅游是身心放松,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原来不喜欢旅游的人会开始喜欢,原来的观光客会转为度假客,度假对身体机能的恢复特别重要。疫情、文旅融合、技术革命......过去的旅游方法、技术、评审规范都会发生变化,比如ODS(目的地在线服务体系),云南上线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工具。难题在于三大运营商、OTA都有自己的数据,企业之间很难打通,而旅游者自己没有能力区分企业数据,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构建融合多种数据的平台,能让旅游者享受瞬时信息,有准确的信息,再进行反馈、沟通。再比如反映到旅游规划上,智慧景区、智慧城市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这次武汉事件,我们看到一些智慧城市体系没有发挥作用。这不是取决于技术、电脑,而是人脑,人脑应该发生变化才行。
主持人:网友问疫情对文旅行业的中小企业会不会造成很大的打击?
吴必虎:打击是肯定存在的,一批企业可能会活不下去。有句话叫苟且红利,意思是大部分都没活下去,活下来的会发展得很好。所以,坚强一点,濒死企业要继续坚持,活下来迎接消费反弹。
主持人:吴老师给文旅行业的人打了一针兴奋剂,大家抱团取暖一起成长。网友问武汉市在构建韧性城市方面应该怎样加强?这个网友的问题比较有深度,不仅是武汉,还有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可能未来在构建防御机制方面,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
吴必虎:韧性可以说是社会韧性,经过这次磨难,武汉会变成全国最有韧性的城市。武汉九省通衢,各种文化交流比较多,周边都是人口大省,经济活力旺盛,武汉重振指日可待。防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公开体系会建立得很好。经过这次磨难,社会韧性加强了,我们对湖北恢复有信心。
专家简介:
吴必虎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研究主要涉及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研究主体制度、城市旅游发展的环和空间结构、景观保护和旅游发展、历史区域目的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