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3 07:48:38来源:WTCF
【导语】:9月11日,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的2025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在北京首钢园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两项重要成果正式发布,为全球旅游政策制定、城市发展和产业投资提供了前瞻性的分析和战略参考。
9月11日,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的2025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在北京首钢园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数智旅游 共赢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66个国家,6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参加系列活动,共同探讨全球旅游业的复苏路径与未来趋势。会议期间,《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两项重要成果正式发布,为全球旅游政策制定、城市发展和产业投资提供了前瞻性的分析和战略参考。
自2014年起,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每年发布《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其科学评价体系已成为全球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而新推出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进一步从“潜力”视角拓展了分析维度。两份报告共同构成全球旅游决策者的战略指南,不仅洞察现状,更预见未来,为推动世界旅游复苏与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全球旅游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绿色化、文化化为核心动力的新阶段,这两份重要成果也为北京及其他中国城市继续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大会现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亚太旅游协会还联合发布《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对未来全球旅游城市的“潜力股”进行分析,聚焦潜力资源的转化。该报告首次系统提出“具有竞争潜力的城市”概念,并从十大维度对全球新兴旅游城市的竞争潜力进行评估,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战略依据和实施路径,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所谓“具有竞争潜力的城市”,是指那些在旅游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或正在快速崛起的城市目的地。报告指出,它们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能够可持续地吸引和管理旅游业,同时促进长期经济韧性、创新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类城市不仅能够吸引国际游客,更能提供高品质体验,实现游客与本地社区的互利共赢。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施明德在现场主题发言中指出,这些城市代表着全球旅游的新兴力量,其潜在竞争力不仅是能够吸引大量国际游客,还能提供有深度、高品质的体验,让游客与当地社区实现互利共赢。
该报告从文化与自然景点、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经济贡献、智慧旅游、可持续性、宜居性与安全性等十大关键指标,对全球城市进行综合评分。报告显示,新加坡位列榜首,北京跻身全球前五,上海亦表现突出、排名第九,显示出中国城市在全球旅游竞争中的强劲实力。
报告中提到,北京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前瞻性的旅游战略,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潜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北京拥有八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包括最新列入的“北京中轴线”,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同时,作为世界上唯一成功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展现出卓越的大型国际活动承办能力与四季旅游吸引力。近年来推行的入境便利化政策、智慧旅游技术应用和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竞争潜力城市的地位。“北京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总部所在地,也是具有竞争潜力城市的杰出代表。”施明德在演讲中特别称赞,北京已经成功将文化古迹与现代技术融合在一起,并“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策略,树立了 ‘尊重历史、拥抱未来 ’的旅游典范。”
除北京之外,报告也分析了新加坡、迪拜、东京等领先城市的成功经验,指出这些具有竞争潜力的城市都具备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鲜明的文化标识、积极的政策支持、成熟的数字化治理以及坚定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报告再次验证了“宜居之城即宜游之城”的观点。根据报告,这些城市的成功表明,真正的旅游竞争力来自于将文化保护与数字创新结合、推动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融合的能力。最具竞争潜力的城市,本质上也是最宜居的城市。
为帮助城市系统化提升旅游竞争力,报告提出了一套涵盖七大关键步骤的行动框架,包括建立科学的政策与治理体系、打造体现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实施战略品牌与营销、推动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建设、开展竞争力对标、深化区域与国际合作,以及贯彻“宜居即宜游”的发展理念。此外,报告还创新性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关键绩效指标(KPI)框架和快速自我评估工具。
《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的发布,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界定和评估了“具有竞争潜力的旅游城市”,为全球旅游城市在新阶段的竞争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清晰的路线图,尤其为中国城市在国际旅游舞台上持续提升竞争力、引领高质量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联合国旅游组织大使伊什特万·乌伊海伊发布。该报告对全球100个代表性旅游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涵盖7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评价体系从城市知名度、产业景气度、智慧度、安全度、经济贡献度和游客满意度六大维度,依托32项分指数和61项具体指标展开深度分析。所有指标权重均经由国际专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国际可比性。
报告指出,全球旅游业迎来全面复苏。2024年全球旅游总人次达到142亿,同比增长13.8%;旅游总收入恢复至6.1万亿美元,为2019年水平的104.1%,相当于全球GDP的5.7%。伊什特万·乌伊海伊指出,亚太地区成为复苏最快的区域,其中中国市场的回升尤为显著。中国通过扩大免签政策、延长停留期限、提升支付便利等多重措施,有效推动了北京、上海等主要旅游城市的入境市场回暖。
在2024—2025年全球旅游城市综合排名中,纽约、东京和巴黎位列前三。中国城市表现突出:北京排名全球第七,较上年提升一位;上海位列第九,香港排名第十一。前二十名中,亚太地区占据八席,其中三席来自中国,显示出中国旅游城市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
北京在多项评价中表现优异。旅游安全度高居全球第三、亚太第一,体现了其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医疗救援方面的卓越成效。另外,智慧度排名实现大幅跃升,从第26位跃至第6位,得益于智慧文旅、数字基建和入境便利化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度全球前十强中,中国城市占据五席,包括北京、杭州、上海、澳门和香港,形成全球智慧旅游发展的“中国方阵”。
报告还捕捉到全球旅游消费的新趋势,“夜间旅游”正成为城市文化体验的新入口;文化型纪念品因年轻游客审美转变而重新兴起;“Z世代”主导的兴趣驱动型旅游正在重塑市场格局。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安全风险、过度旅游及服务匹配等问题仍构成行业挑战。报告建议通过强化安全建设、深化科技赋能、挖掘文化特色、优化服务细节等六大对策,推动旅游城市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