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馆内现有以下10个部门,分别是:担负藏品收藏与保护的保管部;承担向社会公众介绍宣传博物馆展览的社会教育部;主管文物鉴定和文物征集的鉴定站;编辑出版馆刊《云南文物》、负责云南省博物馆网站日常管理维护及收藏各类书刊和信息资料的信息部;承担文物修复和保护的技术部;提供全馆后勤保障的后勤保障部;负责全馆外事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合作交流部;负责博物馆文物安全的保卫科;负责全馆事业发展和政策的研究及文秘工作以及协调馆内外各项事务的办公室;负责全馆人事管理及考核工作的人事教育科。现有职工100余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约占职工人数的一半。
从20世纪50年代始,云南省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试掘、调查多达数百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几次重大考古发掘为:
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一墓地已成为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该墓地共发掘了50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千多件,尤其是在6号墓内发现了金质的“滇王之印”,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点。该墓地共发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300多件,进一步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铜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梭口刀、弓形器、纺轮、针线盒、筒、锥、针、绕线板等,是研究云南纺织史的重要资料。
1975年——1976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了79座古墓,时代为春秋——西汉。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5面春秋时期的铜鼓,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鼓。1977年至1982年连续7次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土堆上,层层叠压着东周——明代的古墓葬。其中,东周至两汉的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200多件,较重要的有铜鼓、铜釜、扣饰、矛、戈、剑及陶鼎等。南诏——明的墓葬均为火葬墓,随葬品不多,但其火葬罐形式却复杂多样,为云南火葬墓的分期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八塔台古墓葬区沿续近两千年,经历若干朝代,这一奇特现象,在中国考古史上是不多见的。
作为民族文化大省,考古发掘已证明了云南历史文化呈现的多样性与多民族省份是相一致的。50余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20万件之多,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鎏金骑士贮贝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大理三塔出土的大理国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呈贡王家营沐氏墓地出土的明代嵌宝石金发冠、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等文物,堪称国宝级文物。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展览、收藏与科研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云南省博物馆是全省文物陈列展览的主要单位,是全国一级博物馆。它利用丰富的藏品,举办过不同内容的陈列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的社会历史文化面貌,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