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北岸、古运渎畔,有一处黄瓦红墙的巍峨殿阁掩映于绿树丛中,这就是明清两代被誉为“金陵第一胜迹”的朝天宫古建筑群。朝天宫之名,系明洪武十七年(1385)太祖朱元璋下诏亲赐,取“朝拜上天”之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有“万仞宫墙”照壁与东西牌坊、冶山、竹林七贤、敬一亭、御碑亭、飞云阁、大成门、棂星门、泮池、下马碑、大成殿、明代《奉敕重建朝天宫碑》、崇圣殿、明代铜水闸、明代琉璃窑、冶山、江宁府学旧址等景点。也是南京人气最旺的古玩交换市场。
朝天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500年,春秋时期在今朝天宫后山已经出现了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冶城”。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设冶铸剑,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因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后人遂称此山为“冶山”。
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在此设置冶官,将冶山作为东吴制造铜铁器的重要场所。除制造兵器和用具外,据说也铸造铜钱。
东晋初年,司徒、丞相王导将冶山改建为自己的私人别墅,名为“西园”。当时的西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风景十分优美,王导常于此召集文人雅集。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当时冶山仍有冶坊开工,其时王导曾患重病,疾久不愈,方士戴洋进言:“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铄(古代以地支配五行,申属金),于君不利”。王导遂下令把冶坊迁至清凉山、石头城一带,他所患疾病居然也不治而愈了。由于王导的举措,冶山地区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景胜地。
冶山西原有卞公墓、卞公祠。卞公即东晋名臣卞壸。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攻打建康,卞壸率部抗击大败,父子二人同时遇难。“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将卞壸葬于冶山西侧。卞壸父子忠心报国,事迹感人,历朝历代对卞壸墓均曾加修葺。因卞壸祠之兴建早于朝天宫,故民间有“先有卞公祠,后有朝天宫”之说。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著名人物王羲之和谢安曾同游冶山。谢安“悠然远想,有高世之态”。而王羲之却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好耍,恐非当今所宜”,时人以此为千古名言。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冶山时,曾留下了“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公墩,下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的诗句。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在冶山建立了“总明观”,这是古代南方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分设文、史、儒、道、阴阳五门学科,诏请有名望的学者二十人担任教职,成为一时文苑盛事。后来,文、史、儒、阴阳四门学科逐渐失传,道家学派渐与道教合流,于是在冶山上修建道观。从此冶山开始成为道教胜地,香火连绵不绝,流传千载。
冶山在唐代建有太极宫,李白、刘禹锡等大诗人曾先后至此登临;宋代名为天庆观,苏轼、王安石、陆游等人也都曾游历此处。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的途中,曾夜宿于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