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想必喜欢放风筝的朋友早已按捺不住了。但您瞧每年风筝节所展示的纯手工制作精品风筝,其中必有出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世德老人的作品。对于张世德老人来说,春天到了,他就该忙了。
最近,风筝协会来找张世德定做风筝的人尤其多。最让社区居民称道的是,都市新苑社区每逢举办元宵灯会,“风筝张”那一盏活灵活现的灯笼总令社区居民惊艳不已,口口相传。
见到张世德老人,温和的笑容、干净利落,很难相信他已年满65岁。老人笑称,祖上三代即开始制作老北京风筝,六七岁就无师自通地跟在祖父身边画风筝图案。张世德老人介绍说,风筝的制作非常讲究,首先制作风筝的绸绢质地要好,其次搭风筝架的竹子都需要手工打磨成各种形状尺寸,渐次粗细、弯度全需要手工细作。
制作小风筝需要的竹架大多都是直径0.5cm的小竹扦,对于尺寸的要求非常高,竹扦的弯度不能烤,都是用线绷出来的,后背的藏头要包在里面,这样才能保证风筝上天的平衡性和美观性。我们见到,几根竹扦在老人的手下弯弯搭搭,一寸一卡,一个飞燕的架子就成功了。
“这飞燕儿是老北京传统风筝的代表,光图案来说就分为雏燕儿、大燕儿、肥燕儿、双飞燕儿。”我们看到,肥燕儿的脸更萌一些,飞燕儿的脸端庄大气,双飞燕儿的脸则是一男一女,神情旖旎,恩爱毕现。各种飞燕儿的腰部、腹部都点缀着寿桃、蝙蝠、祥云、牡丹,寓意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福寿双全。会转动的眼睛、飘逸的衣裙、3D感的羽毛甚至逼真的脚趾……工艺精湛,不由让人大呼惊奇。
命途多舛人乐观
这些难得一见的精品竟然都是老人伏身在半米见方的小桌上完成的,老人的家狭小、逼仄,一家三代人住在53平米的楼房。岳母90岁高龄,需要定期透析、离不开人照料。他的父亲也已85岁,得过膀胱癌、食道癌,平时也需要他去照料。“我2000年得了硬化性肝内胆管炎,险些就走了!”命途多舛却更磨炼了他生存的技能和平和的性情。现在的老人爱好广泛,做风筝、扎灯笼、画葫芦烫画等等,都是他广泛爱好的范围。捡来废旧的电容箱外壳,老人自己设计电路图,自制电容笔,各种粗细、长短、弯度不一的笔尖可以任意调换。就是利用这一套废品生成的工具,老人随意在葫芦上进行烫画,那一幅幅山水、鸟兽、仕女、弥勒观音各具情态,无不神情生动。现在的老人辛劳而乐观,做风筝时专心致志,不做手艺的闲暇,就照顾家中两位更老的老人。
老人想收好徒弟
“非遗之后,您的生活有没有变化?”面对我们的提问,老人坦承,“我只能说再制作东西的时候更加精益求精,不能砸了这个名号。”“有没有想过商业开发?”“我最不会做生意,再说这小风筝一做就需要10天,那些复杂的几个月也是它,我卖多少钱合适?家里的老人也离不开我照料,平时给街道、社区、风筝节等做些展览品,就没有精力弄其他的事了。”“您这个手艺加入非遗了,有没有继承人?怎么传承下去啊?”“崇外街道给提供了一个工作室,居委会也组织了一些社区的孩子来学习,我给他们讲风筝的制作和历史。”“您没有挑到有兴趣的孩子吗?”“有对风筝非常喜欢的孩子,可是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耗费时间来学这个。我只能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有机会多做些传扬。”
成为非遗传承人,也就意味着他需要传承自己的祖传手艺,这成了他心中隐约的不安。民间传统艺术在难于继承和发扬的现实面前,唯愿不远的一天能找到一个你情我愿的好办法。我们期盼在社区中给他一个传承的渠道、空间,让更多的下一代能够有机会领略手工技艺的悠久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