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龙兴古镇位于龙兴镇场镇核心区,老街内古建筑林立,民风古朴。老街外楼房林立,随处可见现代化气息。现代、古代各成一区,互不干扰。一抬脚,就步入了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两侧明清时代民居,往来行人,一派清闲,仿若走进了另外一个时代;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宽阔,车流涌动,商贸繁荣,好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古代与现代交融,互通互助,均衡发展,展现了不同于别处的特色古镇老街风貌。此时,仿佛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
老街是由青石砌成,细工铺就,两边的旧屋,悬梁挑檩,乌瓦白墙,让人回味无穷。老街的一根根粗大的木柱、木梁、陡拱、木椽及乌黑的泥瓦搭配、编织成一道古朴的风景。临街的铺面现今依然在营业,依旧有不少顾客光顾。这里的人们过着闲散的生活,打发着悠长的岁月。过往的游客走累了,都可以端条凳在店门前坐下和老板摆一摆“龙门阵”。街角的茶铺,经营些小吃和茶水,茶客们要么凑齐四人搓麻将,要么叼着长长地烟杆儿悠闲地缓缓吸着。
传说中的庙宇
原江北县志记载,龙兴镇在元末明初已有集市交易,清初设隆兴场,民国三十年定名龙兴场,1988年改制建镇。粗略算来,几经兴废变迁,龙兴古镇已经经历了六七百年的沧桑历史。
龙藏宫原名龙藏寺,得名据说与明朝皇帝朱允文有关。相传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为防后患连年四处侦缉建文帝。1406年,建文帝取道太洪江直奔邻水途中,夜宿江北隆兴场一小庙。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石洞中得以脱险,并因此得名龙藏宫。取这段传说,吸引香客信众。
现在的龙藏宫已经成为了道教的道场,香火依旧旺盛。走进龙藏宫,当年平整的石板地上,已经被香客们踏得十分圆润。三清大殿前的香烛架上,早已挂满香客敬奉的香火。
相距龙藏宫百余米的禹王庙,也有两百多年历史。四合院布局,据说大殿正中曾敬有大禹像。传说,某年龙兴场被水淹,大禹托梦给一位石匠,让他找到了疏通水患的方法,后为纪念大禹,就修建了禹王宫,从此,这里再无水患之灾。
禹王庙后改名龙兴寺又称龙兴居,寺庙建筑在道光和光绪年间作过维修,今换作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大殿前有巨大牌坊,正中牌匾书写四个大字:“帝德神功”,分明应是对大禹的评价。书法神韵犹存,木质牌匾和挑檐几乎完好,只掉落了漆底,露出本色。石质廊柱经了风霜雨雪的拍打,有些风化。不知何年,有人在石柱外裹层三合泥,想延缓自然损耗的速度,如今也在开裂,剥落,显出沧桑老态。牌匾前曾有一左一右石狮护卫,也在动乱年代连同菩萨像被毁得精光,只两株老黄葛依然一左一右长得高大挺拔,青枝绿叶遮盖大半个庭院。
独特的戏台
龙兴寺面对大殿的戏楼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在龙藏宫同样也有这样一座戏楼,都搭建在寺庙的进口处。人在底下进出,戏在楼上演绎。 折射出当年庙宇设计者对“人生如戏”的感悟。
戏楼雕梁画栋,做工精细,人物花草,历历可数,经数百年而不朽,至今基本完好。令人称奇的是戏台左右各有带顶围廊,一楼一底,似伸出双手将戏台搂住。想象当年,川戏锣鼓敲得震天响,跑滩的艺人在台上卖力唱、念、做、打,周遭围廊、院坝坐满四乡八村赶来的戏迷。泡上一杯盖碗茶,摆上一碟沙炒花生,一碟焦盐瓜子。一边品着,一边嗑着,一边嚼着,一边聚精会神的瞧戏,颇有天下太平,乡民同乐的味道。
“祠堂街”追根溯源
来到龙兴古镇,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这里的祠堂特别多,那条短短的小街——“祠堂街”上,就有四家之多。“华夏宗祠”位于古镇祠堂街上,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根溯源”、“ 寻根问祖”的好场所。何为姓氏?姓氏的由来?始祖是谁?发源于哪里?郡望在何处?繁衍播迁情况如何?这一系列疑问,踏进“华夏宗祠”都将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一进大门,就可看见1米见方的金色大字“根”。宗祠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陈列着炎黄两帝像、107个姓氏的始主雕像、200余部族谱和50多个姓氏家谱,还介绍了172个姓氏流源、分布范围以及历史人物典故等。无论你姓甚名谁、什么字辈份,都可以在这里查阅最初的渊源。
“大院”证明昔日辉煌
龙兴镇东临长江支流御临河,背依铁山山脉石壁山,座落在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里,为民间流传“五马归巢”的宝地,是原江北县有名的旱码头。不逢场,便体会不出当年旱码头的兴盛景象。 数百年间,龙兴场出现了许多望族大户,也许现在尚存的刘家大院和贺家寨可以证明旧日的辉煌。
刘家大院,原是旧时集地主、商人、实业家为一体的大富豪刘登吉的府邸,建于清道光年间,面积达1800平方米,12米高的封火墙围绕,是重庆现存最完整的一处地主住宅。大院坐落在老街,三开间门脸,四层进深大院,深褐色的中国漆,白色粉墙,窗小,窗棂密,仅三四进中间有一狭小天井。屋里摆设的老式家具,散发着古朴的气质和名门望族的奢华。 中堂大厅挂着一幅对联,文字喜气,承载文字的牌匾依旧华丽鲜明,保留了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本来面目 。
传说中离镇不远的贺家大院比刘家大院更气派。可惜今已不存。好在存有一个贺家寨,隐约透露贺家当年的兴盛。
贺家寨离贺家大院不远,由清末贺家大地主防兵患匪祸而建。寨子修建在一高地上,形如城堡。两面临溪水冲涮形成的深潭沟壑,两面临陡峭的百米悬崖,巨大的条石垒成一丈多高的寨墙,上筑箭垛,有步道环绕,可周围巡视,相互交通,配合援手。寨子开东西两拱城门,坚固高大,易守难攻。据资料介绍,“堡内戏楼、蓄水池、沼气池、防空洞、碾米槽、粮仓等保存完整。堡内房屋都是二三层穿逗结构,竹木土墙壁,其建筑之宏伟壮观,令人称奇,是重庆少有的古城堡之一。”解放后,贺家寨一直有人居住,故而至今仍保持完整风貌,向过往的游客诉说当年的兴衰。
多元文化在此融合
回顾龙兴古镇,不难发觉,古镇以明清时代的龙兴寺兴旺为起点,带动了繁荣整个龙兴场镇,古街古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繁荣发展,600多年来形成了以龙兴寺、龙藏宫、基督教福音堂为代表的宗教寺庙文化,以华夏宗祠、刘家祠堂、包家祠堂为代表的宗祠姓氏文化,以贺家寨、高峰寨、刘家大院为代表的寨子庄园文化,以禹王宫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以建文帝避难为主线的帝王文化,多元文化交融,丰富着古镇的内涵,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完全融入了老街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条不足1500米的石板古街中,矗立着龙兴寺、龙藏宫、基督教堂三大古建奇观,分别代表着佛教、道教、基督教,三教和谐共处一条街,互不拆台、互不争斗,各发挥着民俗传统信仰的作用。